註冊營養師話你知

活用營養標籤三部曲

近日小編看到一則零食中伏經歷:有網民吃了兩條鱈魚絲,以「直接鹹到腎虧」形容,他看一看營養標籤,才發現生產商早已提示—「每8克含1600毫克鈉」,食鹽每1克亦只是含400毫克鈉!換言之,網民如果吃掉整包鱈魚絲,就等如吞了半包鹽入肚,這不只腎虧,還要立即送院洗胃啊!

1. 營養標籤要先睇成分

圖片來源: topick

你可能發現了錯處:每8克?營養標籤應該列出每百克的食物成分吧?恭喜你,小編相信你平時買包裝食物,都有看營養標籤的好習慣。不過,《關於營養標籤及營養聲稱的規定》早於2010年7月1日生效,但有多少消費者購買預先包裝食物前,會看一看營養標籤呢?以上文提及那位中伏網民,若然他看了,就算沒有將「百」印錯為「8」,每百克含1600毫克鈉其實「鹹度」極高,而世衛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應少於2000毫克,該中伏網民吃一包就已經超標,也許他不會購買。所以看得懂營養標籤,你就會食得健康,小編請來註冊營食師Hannah,教你活用營養標籤三部曲。

Hannah指,學懂營養標籤其實是深奧課題,因為它涉及很多營養素與數字,她建議大家一定要學懂分辨營養成分。成份排得愈前、代表該款食物用得最多,消費者要留意排名前幾個成分,是否你真正想要的。她以果汁為例,若果消費者細心看成分,就知道某些聲稱果汁是否真正果汁,排最前的成份是水、糖還是100%果汁。小編以「果汁橙」為例子,它的成分排名是水、白糖、橙肉,第四才是濃縮橙汁,大概你也心中有數它的果汁有多少。另外濃縮果汁是指將果汁加熱再除去水份轉為濃縮物,將它還原為果汁要先加熱,但這過程會令酵素和其他構成鮮味的營養流失,所以加熱亦要加入其他並非來自果汁的添加劑,例如糖、調味劑、酸度調節劑,「還原」後的果汁與其說是果汁,不如說是含有果汁成份的合成飲品比較貼切。

2. 不同營養目標應參考不同營養素

圖片來源: 正能港

第二部,是看看營養資料表。香港規定營養標籤必須「1+7」:1是能量,7是七種指定標示營養素,分別是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總脂肪、飽和脂肪酸、反式脂肪酸、鈉和糖的資料,並須列明各種涉及聲稱的營養素含量。如營養聲稱涉及任何脂肪,須同時標示膽固醇含量。為何是這七種?因為它們是消費者、醫學專家和科學人員認為對個人健康十分重要的營養素,亦與世衛的建議一致。

Hannah教路,若果你有自己的營養目標,就要看看表內相關的營養素,例如你是高血壓、或容易水腫,就要看看該食物的鈉含量;如果有糖尿問題,就要留意糖分、纖維素或碳水化合物有否超標。你沒有特定目標?可留意卡路里,以及有沒有你不想要的營養素,例如飽和脂肪及糖,它們含量愈低愈好。

3. 比較同類食品的營養標籤

圖片來源: 香港01

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,但它不適用於營養標籤,Hannah認為單單觀看一個產品的營養標籤對你無甚幫助,要有比較才是重要。例如有兩款餅乾,A的飽和脂肪、糖分及鈉含量較低,就可選擇A而不是B。小編找來半脂及低脂奶比較,或者令你更易理解。以上圖為例,左邊半脂鮮牛奶,總脂肪有1.8克,糖分及碳水化合物都是4.8克(每100毫升);右邊是高鈣低脂牛奶,總脂肪有1.5克,糖分及碳水化合物是7.1克(每100毫升)。當你比較兩盒牛奶後,才能察覺低脂產品看似比較健康,但原來相對上及碳水化合物較高,如果你有糖尿問題反而要選擇半脂奶。

另外,食物安全中心亦有介紹如何使用營養標籤,都是三個方向:

睇標籤
使用營養標籤比較產品時,應以相同的參考量進行比較,例如每100克(見圖)。根據相同的食物參考量,便可以比較各款產品的總脂肪、鈉及糖的含量,然後選擇這三種營養素含量較低的產品。

選三低
以100克為參考量,食物須符合特定標準,才可聲稱營養素含量屬於低(見圖)。在比較產品時,最好經常選擇總脂肪、鈉及糖含量屬「低」的食物。

知分量
另一方面,亦要了解實際進食的分量。若進食量為食用分量的兩倍,能量及營養素的攝取量會隨之倍增。營養標籤上的資料,可用來計算從食物中攝取的能量及營養素分量,與相應每日攝取上限作出比較。以圖中的玉米片為例,可能有人關注糖的攝取量,他們便可參閱營養標籤,以了解玉米片中的糖含量,然後可以計算糖的攝取量,並與每日攝取上限加以比較。假設一個人進食了50克玉米片,糖的攝取量便是21克,將之對照糖的每日攝取上限50克(以2000千卡膳食計算),進食玉米片所攝取的糖便佔每日攝取上限的約40%。至於總脂肪及鈉也可作同樣的計算,來與每日攝取上限比較。

如果想睇更多註冊營食師Hannah教路,就click入去睇片啦~

金巴利臣

一得閒就四圍八,搵平嘢、搵好嘢,就算花時間都覺得值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