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代表節慶美食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—盆菜

盆菜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,本來是新界圍村的獨特飲食文化,但時移世易,食盆菜越來越普及,令它由圍村傳統食物,逐漸變成為代表香港的節慶食物。

盆菜的起源

食盆菜是限於本地宗族的一種獨特的宗族活動,新界圍村傳統會在宗族祭祀、打醮、婚嫁、添丁「點燈」、祠堂開光等場合,烹煮盆菜以饗族人,稱為「食盆」,族人圍坐而食,象徵團結。盆菜是新界本地宗族鄉村傳承了數百年,保留至今的一項獨特飲食文化,不但起著維繫族群的作用,而且具有確認宗族成員身分的社會功能。它的歷史可追溯至本地宗族形成的明代中晚期,約有400多年的歷史。

圖:香港盆菜關注組

盆菜有傳是源於南宋君臣逃難至廣東,南宋末年,宋帝昰、宋帝昺聯同陸秀夫、張世傑等人南逃避難,當他們路經東莞烏紗,以及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,獲村民盛情款待。村民用僅存的豬肉、蘿蔔,加上即捕的魚、蝦煮飯,因在倉猝之間,村民找不到足夠器皿盛載食物,只好用木面盆盛菜,將士圍盆而食,而發展成盆菜。從此之後,每逢大時大節,村民都會享用盆菜。

盆菜有傳是源於南宋君臣逃難至廣東,南宋末年,宋帝昰、宋帝昺聯同陸秀夫、張世傑等人南逃避難,當他們路經東莞烏紗,以及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,獲村民盛情款待。村民用僅存的豬肉、蘿蔔,加上即捕的魚、蝦煮飯,因在倉猝之間,村民找不到足夠器皿盛載食物,只好用木面盆盛菜,將士圍盆而食,而發展成盆菜。從此之後,每逢大時大節,村民都會享用盆菜。

圖:香港盆菜關注組

盆菜的製作

傳統盆菜會用木盆盛載,現時改用金屬盆或陶瓷盆,以方便消毒清潔。盆菜的材料和份量依場合和不同鄉村的傳統食譜而定,一般食材包括豬肉、蘿蔔、豆腐卜、豬皮、魷魚、枝竹等。盆菜的製作步驟繁複,從清洗、準備食材、烹調,到分配食物,都需要大量人手準備,一般圍村會提早一至兩天做準備。

村內的幫工會先清洗和準備食材,再由師傅煮盆,逐一把食物烹煮調味,當中以燜豬肉最考廚藝。烹調食物後,師傅和幫工把各款食物按序一層一層放進盆內疊好,此步驟稱為「打盆」。最下層為易吸收餚汁之物料如蘿蔔、門鱔乾、豬皮、枝竹等;中層為豬肉;上層則為雞、鴨、魚等。完成打盆後,村民會於祠堂及村內空地廣場圍坐享用盆菜。

圖: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

好分享智筍購推介|農場盆菜之家

新年將至,各大食肆都紛紛推出特色盆菜吸引食客,但論最佳風味,還是要數圍村最正宗!農場盆菜之家由正宗圍村人主理,他們今年推出三款盆菜,包括盆滿砵滿盆菜、發財好市盆菜,以及大富大貴盆菜,全部嚴選上乘材料,包保優質。

正宗圍村人主理 農場盆菜之家精選盆菜

購買連結【按此】 

資料來源: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

卡比

食量同卡比獸一樣大,夢想:食、玩、瞓、煲劇、旅行無限 loop。